正在加载

留学选官制度确立的时间(选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 作者: 朱幸川
  • 发布时间:2024-07-25


1、留学选官制度确立的时间

留学选官制度是中国近代以来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其确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晚清光绪年间。

1872年,清政府设立同文馆,选派幼童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这是留学选官制度的萌芽。

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学部奏定出洋游学章程》,对留学选拔、管理和回国后的任用进行了规定,标志着留学选官制度的正式确立。该章程规定,每年选拔20名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范围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留学选官制度的实施,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出国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知识,为中国近代化和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留学归国人员,都成为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和教育改革的领袖人物。

留学选官制度还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为中西文化融合提供了桥梁。出国留学的学生不仅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也接触到了西方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留学选官制度确立于晚清光绪年间的1906年,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改革,对中国近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选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以唐朝武则天时期为标志。

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武则天为南诏王择婿,诏令才学兼备的士子上书策试。该次考试虽是择婿之举,但开了以书判才的先河。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在宰相刘思立的提议下,唐朝首次以科举形式选拔官吏。诏令天下举人入试,考试不拘文词华美,只要文意通顺,能切中时事即可。

通过此次科举考试,唐朝选拔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史称“武后选士”。这一划时代的举措标志着科举制度在中国选官制度中正式确立。

科举制度的创立,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门第、世袭、荫庇等方式选拔官吏的传统,使得有才能的人才能够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进入仕途。它打破了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世家大族的垄断,提高了选官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留学生选官制度确立时间

留学监选官制度确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

魏孝文帝拓跋宏为推行汉化改革,加强对留学生管理和使用,制定了留学监选官制度。该制度规定:

在京师设立留学监,负责留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和考核。

选拔德才兼备的中国官员担任留学监选官,对留学生进行品德、学识、能力的考察和选拔。

选拔合格的留学生任用为官吏,充实国家官僚队伍。

留学监选官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留学生的汉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北魏培养了大量才干出众的官员,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魏孝文帝在位期间,重视吸取中原先进文化,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学习固有文化是改革的基石,留学生充实了中华文化赓续、复苏、繁荣的源头活水。留学监选官制度的建立,让留学生了解社会,适应官职,推动了北魏社会全面汉化和发展。

4、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时间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针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设立的特殊选拔任用公务员制度,旨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近几年,由于国家战略规划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时间安排也随之发生改变。

过去,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时间通常集中在毕业季,即每年6-8月。近年来,这一时间有所提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将选官时间提前至3-5月,甚至更早。这主要是为了给留学毕业生更多的时间了解选官政策、准备材料,并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

提前选官时间有利于留学毕业生充分考虑自身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更多的时间甄选人才,优化人员配置。提前选官还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回国,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时间并不是全国统一的。各省、市、自治区的选官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留学毕业生应提前了解相关政策,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学习和求职时间,以把握最佳选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