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揭示了哪个时期的留学生活(围城揭示了什么期间归国留学生的生活处境)
- 作者: 张北芸
- 发布时间:2024-08-05
1、围城揭示了哪个时期的留学生活
《围城》一书中所描绘的留学生活,揭示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留学法国的境况。
时值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掀起一股留学热潮,其中法国成为中国学子重要的留学目的地。留学法国的中国人,多求学于巴黎大学等名校,主攻文学、哲学、社会学等专业。
《围城》中的赵辛楣,便是这批留学法国的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他在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同时接触到西方思想和文化。留学期间,他目睹了法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既有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赞叹,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弊端的反思。
这一时期,中国留学法国的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经济困难等问题接踵而至。赵辛楣在《围城》中也生动地描述了这些挑战,如他刚到巴黎时因语言不通闹的笑话,以及他为生计而奔波的窘迫。
《围城》还揭示了留学生活对中国学生的思想和性格的影响。赵辛楣在法国留学期间,接触到西方思想和文化,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变得更加独立、开明,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也促使他回国后成为一名进步青年,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围城》一书所描绘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留学法国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海外求学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转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围城揭示了什么期间归国留学生的生活处境
围城中,钱钟书笔下归国留学生描绘了一个时代特有的群像:
他们满怀海外知识的自信,然而面对国内的现实,却显得格格不入。知识和现实的脱节,令他们举步维艰。钱钟书揭示了留学归国人员的边缘化处境。
政治环境的压抑,让他们的专业知识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学术研究变得遥不可及,政治斗争成为主流。他们满腔热血,却只能在夹缝中生存。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就是这一境遇的缩影。
经济困境加剧了他们的生存压力。战后经济萧条,大学经费紧缺,教授职位难求。高学历与低待遇的矛盾,让他们倍感失落。钱钟书揭示了归国留学生在物质上的困顿。
社会偏见也成为他们融入的障碍。传统观念认为留学归国人员过于洋派,缺乏本土认同。他们受到冷眼和误解,难以融入中国社会。钱钟书通过苏文纨的遭遇,批判了这种偏见。
围城展现了归国留学生在时代变革中的困境。钱钟书揭示了他们的边缘化、经济压力、社会偏见,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