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包天”(医学上称为“反颌”)既可能由牙齿问题引起,也可能涉及骨骼问题,具体需根据个体情况判断。以下是两类原因的区分和关联:
1. 牙齿问题(牙性反颌)
原因:牙齿排列或倾斜角度异常(如上牙内倾、下牙外倾),但上下颌骨长度基本正常。
表现:仅前牙反咬合(下牙盖住上牙),面型通常无明显异常。
治疗:通过正畸治疗(如矫治器)调整牙齿位置即可改善。
2. 骨骼问题(骨性反颌)
原因:上颌骨发育不足(过短)或下颌骨发育过度(过长),导致上下颌骨长度不匹配。
表现:反颌伴随面型异常,如“月牙脸”(下巴前突、中部凹陷),可能影响咬合功能和外观。
治疗:儿童期可通过矫形治疗(如头帽、功能矫治器)引导颌骨发育;严重成人病例可能需要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治疗。
3. 混合性问题
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牙齿和骨骼问题,需综合评估。

如何初步判断?
儿童:早期干预关键!若35岁乳牙期出现反颌,可能需活动矫治器;替牙期(612岁)是矫正黄金期。
成人:需拍摄X光(如头颅侧位片)分析骨骼结构,明确是牙性还是骨性。
建议:
尽早咨询正畸医生或口腔颌面外科,通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诊断确定类型,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治疗可避免骨骼发育导致的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