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未归的少帅(留学未归的少帅有哪些)
- 作者: 王砚舟
- 发布时间:2024-07-29
1、留学未归的少帅
在烽烟四起、硝烟弥漫的军阀混战年代,有一位叱咤风云的少帅,他便是张学良。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他自幼接受军旅训练,熟谙兵法韬略。然世事无常,天有不测风云。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少帅北上主政东北。面对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内外交困,少帅临危受命,励精图治,实施一系列改革,开创了东北的新局面。
时局变幻莫测,日本蓄谋已久,觊觎东三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少帅忍辱负重,保存实力,伺机而动。为抗日救亡,少帅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合抗日,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爆发后,少帅出任国民革命军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率部转战大江南北,浴血奋战。但国共矛盾日益加剧,内战一触即发。面对复杂的时局,少帅痛心疾首,反战求和。1949年,他毅然拒绝飞台,选择留在大陆,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共争端。
新中国成立后,少帅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宽待,在北京过着平淡而充实的生活。他潜心钻研书法,研修国学,并积极参与祖国建设事业。少帅晚年饱含乡愁,曾多次提出赴台省亲,但未获准。
1983年,留学未归的少帅逝世于檀香山,终年87岁。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台北阳明山,与夫人于凤至相伴。少帅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虽未归故里,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2、留学未归的少帅有哪些
留学未归的少帅
近代中国涌现出一批留学海外的青年才俊,其中不乏军事将领。其中有部分少帅在留学期间不幸离世或失踪,再未归国。
张学良
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于1928年留学美国,期间与蒋介石关系密切。1936年,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事变失败后,张学良被软禁,直至1990年才获得自由。但因年事已高,他未能回到祖国。
张治中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张治中于1924年赴美留学,专攻军事学。归国后,他担任过南京卫戍司令、国防部长等职。1949年后,他拒绝前往台湾,定居香港。1969年,张治中在香港病逝,享年72岁。
戴安澜
国民党军第5军军长戴安澜于1923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和政治。归国后,他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6年,戴安澜在内战中阵亡,年仅47岁。
董振堂
国民党军第19师师长董振堂于1926年留学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归国后,他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董振堂在解放军的围剿中失踪,生死未卜。
这些留学未归的少帅们,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他们最后的岁月。他们的故事,既是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缩影,也是他们个人命运的悲剧。
3、留学未归的少帅是谁
在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历史中,有一位留学未归的少帅,他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他就是张学良,东北王张作霖之子。1918年,年仅16岁的张学良赴美求学,在美国学习军事并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学成归国后,他深感中国积贫积弱,亟需变革。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遇害。张学良继承父位,成为东北军政首脑。在东北,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教育、工业、交通,为东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时局动荡,国共内战爆发。张学良面对国家命运的抉择,决心联共抗日。1936年12月,他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迫蒋氏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长达13年。在此期间,他经历了牢狱之灾和各种磨难。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张学良被带往台湾,继续被软禁。
晚年,张学良定居美国,在海外度过了余生。他始终心系祖国,关注中国的发展。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病逝,享年101岁。
张学良戎马一生,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但他的爱国情怀和为民族大义奔走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4、少帅留学是谁
少帅留学是谁
"少帅留学"一词指的是北洋政府末期,中国派往外国留学的一批青年军官。这些军官大多来自北洋军阀将领的家庭,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和政治背景。
留学计划是由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提出,旨在培养未来军事将领。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段祺瑞希望通过留学项目,为国家培养一批现代化的军事人才,从而加强政府对军队的控制和实现国家统一。
少帅留学计划始于1918年,分批选派军官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留学。留学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年,期间军官们学习军事理论、战术、武器装备等课程。留学期间,这些军官还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思想和管理理念。
学成回国后,少帅留学人员在北洋军阀的军队中担任了重要职务,成为北洋军阀的重要军事支柱。他们当中最著名的有:
张学良:东北军少帅,后成为国民党抗日将领
冯玉祥:西北军将领,后投靠国民党
阎锡山:晋绥军将领,后成为国民政府要员
少帅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军事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既有军事才华又有国际视野的将领。北洋政府末期政局动荡,少帅留学人员也卷入了军阀混战,他们的留学成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