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德国留学的书(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 作者: 郭星奈
- 发布时间:2024-08-30
1、季羡林德国留学的书
季羡林,这位蜚声中外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曾在德国留学,这段求学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出版多部关于德国留学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留德十年》和《再谈留德十年》。
《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十年的自传体散文集。在这部作品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他在德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展现了他对德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德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笔下的德国,不仅是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国度,更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的国家。
《再谈留德十年》则是季羡林对《留德十年》的补充和续写,主要讲述了他回国后与德国的交往,以及他对自己在德国留学经历的进一步思考。在这部作品中,他深情地回想起自己在德国的时光,表达了对德国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季羡林的德国留学著作不仅是一部自传体散文,也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反映了二战前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展现了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同时,它也为我们了解季羡林的学术思想和人生轨迹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2、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当时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的季羡林,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准备回国。
9月,季羡林搭乘一艘名为“希腊胜利”号的轮船离开汉堡。航行途中,轮船遭到英国军舰的拦截和搜查,季羡林被迫交出一些贵重物品。
10月上旬,轮船抵达上海。季羡林迫不及待地踏上阔别多年的故土。他先乘火车前往南京,拜访了恩师梁启超。随后,他前往北京大学,出任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从1929年赴德留学到1945年回国,季羡林在德国度过了16年的时光。这期间,他刻苦钻研梵文和东方学,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他的硕士论文《中印文化关系史》,是中印文化比较研究的开山之作。
回国后,季羡林继续从事梵文和东方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中国东方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2年,季羡林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为国务院总理候选人。1986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季羡林一生著述颇丰,包括《牛棚杂忆》《病榻杂记》《清华园日记》等。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3、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几年
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东方学家,在德国留学共六年,从1935年到1941年。
1935年,季羡林获得了德国政府奖学金,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和印度学。他师从著名梵文学者齐美尔教授,潜心研究古印度语文学。在哥廷根大学期间,季羡林结识了众多学界精英,如海因里希·吕德斯、赫尔曼·雅各比等,受益匪浅。
1941年,季羡林取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中印两国之比较佛教学研究》。他的博士论文轰动学术界,被誉为“东方学研究的一座丰碑”。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不仅潜心学术研究,还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他阅读了大量西方经典著作,深刻理解了西方文化。这种中西融会贯通的学术根基,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六年,是其学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他在这里接受了严谨的学术训练,结识了学术名流,开拓了学术视野,为其成为一代东方学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季羡林德国留学的经历
季羡林,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曾留学德国,这段留学经历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印度学。在德国,他遇到了两位杰出的导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施坦因教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是一位佛教学家,而施坦因教授是一位中亚考古学家。这两位老师对季羡林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德国,季羡林广泛涉猎佛学、梵文和中亚史等多个领域。他还学习了德语,并熟读了大量德国哲学和文学作品。这些经历使他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在学术研究之外,季羡林还积极参加留学生组织的活动,并兼任《中国留学生》杂志的主编。通过这些活动,他广泛接触到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增长了见识,开拓了人脉。
1941年,季羡林学成归国。他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珍贵的图书资料和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为中国印度学和中亚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季羡林成为中国这些领域的学术权威。
季羡林的德国留学经历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之旅。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季羡林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他的学术兴趣,为他的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