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手术中磨骨的深度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磨骨深度的决定因素
种植体长度:常规种植体长度约814毫米,磨骨需为种植体提供足够的骨量支持,同时保留至少12毫米的根部安全距离(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等)。
骨条件:骨密度低(如骨质疏松)可能需要更谨慎的磨骨;骨高度不足时可能需要先进行骨增量手术(如上颌窦提升)。
2. 不同部位的典型深度
下颌后牙区: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磨骨后剩余骨高度通常需≥10毫米(神经管上方至少2毫米)。
上颌后牙区:上颌窦底可能需提升,磨骨深度可能仅56毫米后改为内提升或外提升术。
前牙区:注重美观,磨骨深度可能较浅(68毫米),但需确保唇侧骨板厚度≥1毫米。
3. 特殊情况处理
即刻种植:拔牙后即刻植入时,磨骨量较少,主要修整牙槽窝。
骨增量联合手术:若骨宽度不足,可能需横向磨除部分皮质骨后植骨。
4. 精确测量工具
CBCT扫描:术前通过三维影像评估骨高度、宽度及神经位置,精确规划种植体植入角度和深度。
导板引导:数字化导板可辅助控制磨骨深度,误差通常控制在0.5毫米内。
5. 术后安全范围
种植体顶端需低于骨面0.51毫米以利骨结合,周围至少保留1毫米厚骨壁。
:磨骨深度非固定值,需通过术前影像评估,结合种植体型号及解剖结构个性化设计。临床常见范围为612毫米,但必须由专业种植医生根据具体案例决定,避免过度磨骨导致骨折或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