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去向占比(中国留学生人数2019)
- 作者: 李知涵
- 发布时间:2024-08-19
1、中国留学去向占比
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近年来赴海外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多。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98.48万人。其中,留学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国家:
美国:以其世界顶尖的教育资源和多元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占比约为31.7%。
英国:拥有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大学,其教育质量和国际认可度都很高,占比约为12.6%。
加拿大: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教育水平较高,留学费用相对较低,占比约为11.7%。
澳大利亚:自然环境优越、教育体系完备,文凭含金量高,占比约为10.3%。
日本: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水平先进,距离中国较近,占比约为6.2%。
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新西兰、新加坡等,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中国留学生,占比约为27.5%。
这些国家之所以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热门留学目的地,除了教育资源和质量因素外,还包括文化环境、生活成本、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考量。中国留学去向的占比分布反映了中国留学生对不同国家教育和文化特色的偏好和需求。
2、中国留学生人数2019
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再创历史新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比上年增长11.74%。其中,自费留学人员58.11万人,占82.55%;公派留学人员12.24万人,占17.45%。
.jpg)
从留学目的地国别来看,美国仍然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2019年有37.24万人赴美留学,占53%。其次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分别有10.39万人、14.25万人、10.57万人和5.70万人赴上述国家留学。
从留学专业来看,理科、工科、商科、文科和医学仍是中国留学生的主流专业。其中,商科和工科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分别有21.3%和19.5%的留学生就读这两个专业。
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低龄留学人数大幅增长。二是留学目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美英等国,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前往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留学。三是留学回国就业人数逐年上升,留学归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中国留学去向占比多少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根据相关统计,近年来,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包括:
美国: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35%
英国: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15%
澳大利亚: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10%
加拿大: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8%
日本: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5%
德国: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4%
法国: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3%
韩国: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3%
新加坡: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2%
其他国家和地区:约占中国留学总人数的15%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有所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留学,如韩国、日本和新加坡。欧洲国家,如德国和法国,也逐渐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的热门目的地。
中国学生留学去向的分布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化趋势的增强。留学经历有助于中国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增进跨文化交流,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奠定基础。
4、中国留学生占全国比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留学生的出国人数持续攀升,在海外高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22年,中国留学生占全球留学生总人数的13.5%,约有160万名中国学生在海外就学。
不同国家对中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尽相同。美国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中国留学生占美国留学生总人数的38%,占英国留学生总人数的28%,占澳大利亚留学生总人数的26%。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高校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表现优异。他们勤奋学习,勇于拼搏,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许多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海外工作或深造,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中国留学生的涌入也给海外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中国留学生的特殊需求,许多海外高校开设了中文课程和中国文化讲座,旨在帮助中国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和历史。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高校开始重视对中国留学生的招募和培养。他们积极与中国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联合办学项目和海外留学基地,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海外教育资源和机会。
中国留学生占全国比例的不断提高,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求学之旅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增进了中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为中外友好关系和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