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骨钉(种植钉或支抗钉)磨肉通常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具体需结合临床检查判断:
1. 骨钉位置或角度异常
植入位置不当:骨钉过于靠近牙龈或黏膜边缘,突出部分摩擦软组织。
角度偏差:骨钉倾斜导致顶部压迫牙龈,尤其在说话或咀嚼时反复刺激。
2. 软组织炎症或增生
术后初期反应:植入后局部红肿、肿胀,可能导致暂时性摩擦感。
慢性刺激:长期摩擦引发牙龈增生或溃疡,形成恶性循环。
3. 骨钉暴露或松动
骨钉部分脱落:如果骨钉未完全愈合或松动,突出的螺纹或边缘可能刮伤周围组织。
黏膜变薄:骨钉表面覆盖的牙龈组织萎缩,导致金属直接接触黏膜。

4. 口腔卫生不良
感染或溃疡:清洁不足引发周围组织感染,肿胀后更易被骨钉摩擦。
食物残渣刺激:嵌塞的食物可能加剧摩擦和炎症。
5. 个体解剖差异
牙龈薄或敏感:部分人牙龈组织较薄,对异物更敏感。
骨量不足:骨钉植入区域骨密度低,导致稳定性差,易移位摩擦。
如何应对?
1. 及时就医:联系正畸医生检查骨钉位置、稳定性及周围组织状态。
2. 局部处理:医生可能调整骨钉角度、修剪过长部分,或使用软蜡/保护胶覆盖尖锐处。
3. 抗炎护理:含漱盐水或医生开具的消炎药物(如氯己定漱口水)。
4. 保持清洁:轻柔刷牙,避免食物残渣堆积。
如果症状持续(如出血、剧烈疼痛、化脓),可能需取出骨钉并重新植入。切勿自行强行处理,以免加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