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留学日本怎么换钱(民国时期去日本留学的费用)
- 作者: 李诗施
- 发布时间:2024-08-28
1、民国留学日本怎么换钱
在民国时期,留学生前往日本时,面临着货币兑换的问题。当时,中国尚未建立统一的金本位制,银元、铜元等各种货币都在流通,与日本的日元汇率也并不固定。
留学生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兑换货币:
1. 银行兑换:各大银行在上海、广州等港口城市设有分行,提供货币兑换服务。学生可携带银元或其他货币到银行兑换日元,但汇率通常较低。
2. 钱庄兑换:钱庄是一种民间金融机构,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业务。学生可通过钱庄兑换日元,汇率可能略高于银行。但需要注意的是,钱庄的安全性相对较低。
3. 私人兑换:在留日学生中,也形成了私人兑换的黑市。学生之间互相兑换货币,汇率可协商,但存在一定的风险。
4. 汇票兑换:留学生可通过银行汇票的方式兑换货币。学生持汇票到日本的银行兑换,汇率相对稳定,但手续费较高。
留学生还可通过携带黄金、外币等贵重物品兑换日元。黄金是国际公认的贵金属,在汇兑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民国时期日本的货币管理制度相对严格,留学生携带大量外币入境需要申报。违规携带外币可能被处以罚款甚至刑罚。
2、民国时期去日本留学的费用
民国时期,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取得了显著的现代化成就,加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交流频繁,前往日本留学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获取新知、开阔眼界的热门选择。当时赴日留学的费用并不低廉,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学费方面,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为例,民国初期的学费为每年100日元,约合当时中国银元150元。考虑到当时中国普通大学生每年的学费仅为几十银元,东京帝国大学的学费可说是高昂。
生活费方面,包括住宿、伙食、交通、医疗等各项支出。住宿方面,东京的房租较为昂贵,一名学生每月至少需要花费20-30日元租房。伙食方面,一日三餐的开销约为10-15日元。交通方面,东京的公共交通系统较为发达,学生可以乘车或骑自行车上下学,每月开销约为5-10日元。医疗方面,虽然日本有医疗保险制度,但留学生并不享受,因此看病需要自费,开销不定。
总体而言,在民国时期赴日留学一年的费用约为2000-3000银元。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因此,不少留学生选择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减轻经济压力,例如做家教、翻译或从事其他兼职工作。
3、民国去日本留学人员名单
民国时期,大批学子远赴日本留学,汲取先进科技与文化知识,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 significant 贡献。现整理出的部分留学人员名单如下:
1. 孙中山(1893-1925):革命家、政治家,赴日学习医学。
.jpg)
2. 黄兴(1874-1916):革命家,赴日学习军事。
3. 宋教仁(1867-1913):政治家,赴日学习政治学。
4. 鲁迅(1881-1936):作家、思想家,赴日学习医学。
5. 周作人(1885-1967):作家、学者,赴日学习哲学。
6. 李大钊(1889-1927):革命家、思想家,赴日学习政治经济学。
7. 陈独秀(1879-1942):革命家、思想家,赴日学习法学。
8. 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思想家,赴日学习教育学。
9. 胡适(1891-1962):思想家、文学家,赴日学习哲学。
10. 梅贻琦(1889-1962):教育家,赴日学习物理学。
11. 吴宓(1894-1978):学者,赴日学习文学。
12.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赴日学习哲学。
13. 钱穆(1895-1990):历史学家,赴日学习史学。
14. 蒋梦麟(1886-1964):教育家,赴日学习教育学。
15.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赴日学习医学。
4、民国在日本留学的名人
民国时期,大批中国青年赴日本留学,其中不乏日后中国政坛、学术界的风云人物。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10年赴美留学,后转至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哲学。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西方哲学思想,并成为传播新思想的先锋。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巨匠,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和仙台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在日本,他接触到日本社会现实,受到启蒙思想的洗礼,为其日后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周恩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17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在日本,他领导了反帝反封建学生运动,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庆龄,孙中山夫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女子大学。在日本,她积极参与反帝活动,并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13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在日本,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这些留学日本的民国名人,在日本接受了先进思想和知识,回国后投身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