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季羡林留学德国一年(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 作者: 杨雪澈
  • 发布时间:2024-08-10


1、季羡林留学德国一年

1946年,季羡林从北京乘船赴德国留学。在汉堡登陆后,他前往哥廷根大学报到。那里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大学之一,素以学术研究著称。

刚到德国,季羡林就面临着语言障碍。他开始每天刻苦学习德语,并与当地人交流。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并结识了许多德国朋友。

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选修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课程。他勤奋学习,经常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他的导师锡本教授对他十分欣赏,指导他研究佛教典籍。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不仅学习了语言和专业知识,还增长了见识。他参观了柏林、汉堡等城市,领略了德国的文化和历史。他对德国人民的严谨、勤奋和求真精神深感钦佩。

转眼间,一年留学时间匆匆而过。季羡林学有所成,于1947年回国。他在德国的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术生涯,也让他对德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季羡林先生于1949年从德国返回中国。

1945年二战结束,时任哥廷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的季羡林教授应清华大学邀请回国任教。由于时局动荡,他的归国之旅一度受阻。1948年,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季羡林先生决定留在德国观望形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胜利点燃了季羡林先生心中的希望。他辞去哥廷根大学教职,于11月17日搭乘“胜利”号轮船从汉堡启程,12月6日抵达上海。12月13日,季羡林先生正式入职清华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从此开启了他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

季羡林先生的回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爱国者回归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季羡林留学德国的经历

季羡林于1929年赴德国留学。当时的德国学界氛围浓厚,学术自由,为季羡林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哥廷根大学师从语言学家西克,攻读印欧语言学。

初到德国,季羡林语言不通,生活不易。他勤奋好学,刻苦攻读,逐渐掌握了德语。在学术研究上,他潜心探索,孜孜不倦。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不仅学习了印欧语言学,还涉猎了东方学、佛教学等领域。

留德期间,季羡林广泛接触西方文化,开拓了眼界。他曾赴维也纳聆听马勒的音乐会,在海德堡欣赏歌德的故居。这些经历熏陶了他的审美情趣,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1935年,季羡林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德国获得印欧语言学博士学位的人。在德国的求学经历,塑造了季羡林坚韧不拔的意志、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博大宽广的胸襟。回国后,他成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梵文学家和国学大师,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4、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几年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共计五年,从1935年到1940年。期间,他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主修印度学,辅修希腊语、拉丁语和巴利语。

在哥廷根大学期间,季羡林师从著名印度学家齐美尔(Heinrich Lüders),潜心钻研梵文和巴利文,奠定了深厚的印度学基础。他阅读了大量梵文、巴利文和藏文文献,对印度古代史、宗教和文学有了深入的了解。

1937年,季羡林转学至柏林大学,师从另一位著名印度学家汤姆森(Heinrich Ferdinand Julius Otto Thieme)。在汤姆森的指导下,季羡林继续钻研巴利文,并开始研究印度古代哲学和语言学。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不仅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还广泛接触了德国文化和思想。他参加了哥廷根大学的印度学学生社团,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印度学研究者。他还积极参加柏林大学举办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接触到了当时最新的学术动态。

1940年,受太平洋战争影响,季羡林回国,结束了他在德国的求学生涯。回国后,他成为西南联合大学东方语文系教授,继续从事印度学研究,并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