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留学生回来落户上海(留学生落户上海新政策2024)

  • 作者: 郭梁浅
  • 发布时间:2024-08-28


1、留学生回来落户上海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上海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落户上海成为他们的首选之一。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完善的城市配套。吸引了众多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落户上海不仅可以享受上海市的各项福利政策,如住房保障、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津贴,还可以更便捷地参与上海的经济建设,抓住发展机遇。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留学生落户上海。例如,放宽落户条件、简化落户流程、提供落户补贴等,极大地吸引了海外留学生的关注。

在留学回国落户的留学生中,既有高学历、高技能的精英人才,也有创业有成的海归人士。他们的回归不仅为上海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世界名校毕业的留学生,往往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他们回国后,在金融、科技、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那些在海外自主创业成功的海归人士,则将海外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带回国内,为上海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

留学生回国落户上海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情。对于留学生来说,落户上海不仅可以享受更好的发展机会,也可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对于上海来说,留学生的回归则为城市注入活力,使其成为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

2、留学生落户上海新政策2024

2024年上海留学生落户新政出炉,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吸引海外人才。

申请资格:

拥有上海市境外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

在沪就业或创业,与用人单位或机构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或创业合同

落户条件:

A类人才:上海市重点企业和机构、重点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沪工作满一年即可落户。

B类人才:上海市一般企业和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员,在沪工作满两年即可落户。

C类人才:在沪创业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留学生,可直接落户。

落户流程:

申请人提交落户申请材料至所在区人才服务中心。

人才服务中心受理材料并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申请人获得《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审批表》。

申请人凭审批表到区公安分局办理落户手续。

新政亮点:

放宽了硕士学历落户条件,从原先的重点企业放宽至所有企业。

缩短了B类人才的落户年限,从三年缩短至两年。

引入了创业落户政策,支持留学生在沪创业。

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留学生落户工作,新政的出台将进一步吸引和留住海外优秀人才,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3、留学生落户上海社保基数要求

留学生落户上海社保基数要求

留学生落户上海时,社保基数是重要的条件之一。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规定,留学生落户上海的社保基数要求如下:

1. 非应届毕业生:

- 落户时社保基数不得低于上海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70%。

2. 应届毕业生:

- 落户时社保基数不得低于上海市上年度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的80%。

上海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每年会更新。2023年,上海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10131元,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为9152元。

对于留学生来说,在落户前缴纳社保时需考虑社保基数要求,确保社保基数达到要求水平。社保基数越高,缴纳的社保金额越多,对于落户上海的帮助也更大。

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社保缴纳方式。例如,可以在上海市级所属事业单位缴纳社保,也可以在区级所属事业单位缴纳社保。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单位的社保基数可能会不同,留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应提前了解情况,确保社保基数符合落户要求。

留学生落户上海是实现上海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了解社保基数要求并做好相应准备,留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落户手续,在上海开启美好新生活。

4、留学生回国落户北京新政策

留学生回国落户北京新政

为吸引更多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展,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引进海内外人才管理规定(试行)》,对留学生回国落户北京政策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1. 扩大落户范围

新政将落户范围扩大至在海外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本科毕业后在海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留学生。

2. 缩短居住年限

留学生在北京连续居住1年以上,即可申请落户,比此前要求的2年缩短了1年。

3. 取消工作年限要求

新政取消了留学生回国后在京工作年限的要求,留学生只要在北京获得稳定住所,即可申请落户。

4. 优化落户条件

新政优化了落户条件,取消了北京市单位接收证明的要求,改为以社会保险参保证明或自主创业证明作为落户依据。还放宽了自有房产和租赁房产的证明要求。

5. 便捷申请流程

新政建立了网上申请平台,留学生可通过网站提交申请材料,便捷高效。

新政的出台,为留学生回国落户北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海外留学人才,为北京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