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出国留学离职,单位要求赔偿(劳动合同期限擅自离职单位如何要求赔偿)

  • 作者: 李知南
  • 发布时间:2024-08-09


1、出国留学离职,单位要求赔偿

出国留学,离职在即,对于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的张女士来说却面临着困扰。原单位要求其赔偿违约金,理由是公司为她投入了大量培训和培养,而她却在合同期内离职出国。

张女士不解,她认为自己已在公司工作满三年,合同期已结束,且出国留学是个人深造的需要,不应承担违约责任。原单位坚持要求赔偿,并表示若不赔偿,将影响张女士的征信记录。

双方各执一词,陷入僵局。类似事件并非个例,不少出国留学人员都曾遭遇过单位要求赔偿的情况。对此,有律师表示,用人单位要求员工离职赔偿的依据通常是劳动合同中的违约条款。

但需要注意的是,违约条款不应违反法律规定和基本原则。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无权在劳动合同中限制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满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后,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因此,如果劳动合同中约定离职赔偿金额过高,超出了实际损失的范围,或限制了劳动者的就业自由,则该条款可能无效。在张女士的案例中,如果她能证明公司为其投入的培训和培养成本并不高,或其离职并未对公司造成实际损失,则原单位的要求赔偿可能无法得到法律支持。

2、劳动合同期限擅自离职单位如何要求赔偿?

劳动合同期限擅自离职单位如何要求赔偿?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擅自离职,且未依法履行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规定的相关程序的,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计算标准:

劳动合同法并未对违约金的计算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一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协商约定。协商不成时,用人单位可以根据以下因素合理计算违约金:

劳动合同剩余期限;

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和岗位;

劳动者的离职对用人单位造成的实际损失;

当地同行业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

用人单位的其他合理支出。

要求支付违约金的程序:

用人单位要求支付违约金,应当符合以下程序:

在劳动者离职后30日内,向劳动者主张违约金;

出具书面通知,说明违约金的计算依据和金额;

协商不成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者的抗辩事由:

劳动者可以提出以下抗辩事由:

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或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劳动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非个人原因无法继续履约;

用人单位协商约定违约金过高,明显超出劳动者实际违约所产生的损失。

注意:

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劳动者离职前12个月的工资收入。

用人单位主张违约金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劳动者存在擅自离职的行为及对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

3、单位要求赔偿违约金后才给办理离职手续

单位要求赔偿违约金后才给办理离职手续

在劳动关系中,员工自离属于违约行为,单位有权要求赔偿违约金。近期,某公司员工小李在未履行完合同约期就提出离职,单位要求其赔偿违约金后才同意办理离职手续。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从法律角度来看,单位要求员工赔偿违约金是有法可依的。《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未提前三十日通知的,应当赔偿用人单位一个月工资的违约金。因此,小李在未提前三十日通知的情况下离职,属于违约行为,单位有权要求其支付违约金。

在具体实践中,单位索要违约金的金额往往较高,甚至超出员工的实际损失。这种做法违背了《劳动法》的公平原则,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该案例中,单位要求小李赔偿的违约金金额为三个月的工资,显然是不合理的。

单位以不让办理离职手续为要挟,强迫员工支付违约金的行为也是违法的。按照《劳动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民享有劳动就业的权利。单位无权以任何理由限制员工的离职自由。

单位要求赔偿违约金后才给办理离职手续的做法既不合法也不合理。员工有权在履行完违约金赔偿义务后,及时办理离职手续。劳动者和单位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应坚持平等协商、合法合规的原则,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4、单位拖欠一个月工资离职时可要求赔偿吗

单位拖欠一个月工资离职时可要求赔偿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未按时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差额和经济补偿。

也就是说,当单位拖欠一个月工资时,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同时,还可以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的计算方法为:经济补偿年限=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逐月工资。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者主动离职不属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因此无法要求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劳动者可以要求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

在离职时,劳动者应与单位协商工资结算和支付事宜。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向当地法院提起劳动仲裁。

建议劳动者在离职前收集好相关证据,如工资条、考勤记录等,以便在必要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