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法律框架下,朋友冒用他人信息进行医疗美容(如割双眼皮)的行为涉及多方责任,具体划分需结合实际情况,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冒用者的责任
民事责任:
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属于侵犯他人姓名权、隐私权(《民法典》第111、1034条),被冒用者可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如维权费用、精神损害赔偿等)。
若医疗行为导致实际损害(如术后感染),冒用者可能需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第1165条)。
行政责任:
冒用他人身份证件可能违反《居民身份证法》第17条,公安机关可处元罚款或10日以下拘留。
若伪造、变造身份证件,可能触犯《刑法》第280条之一,构成“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最高可处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刑事责任:
若冒用信息骗取医保报销或诈骗医疗机构,可能构成诈骗罪(《刑法》第266条)。
2. 医疗机构的责任
未尽审核义务: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需核对患者身份信息。若未严格审核导致冒用成功,需承担相应责任:
对被冒用者:可能因侵犯个人信息承担民事赔偿。
对行政部门:可能被警告、罚款甚至吊销执照。
若造成医疗事故,需按《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赔偿。
例外:若冒用者使用高仿真证件或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串通,医疗机构责任可能减轻或转移。
3. 被冒用者的权利
维权途径:
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冒用者行政或刑事责任。
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冒用者及医疗机构(如存在过错)赔偿。
若信息泄露源可追溯(如单位、学校),可追究泄露方的连带责任。

责任划分建议
1. 冒用者:承担主要责任(民事、行政或刑事)。
2. 医疗机构:若审核存在过失,承担次要责任;若无过失则免责。
3. 被冒用者:无过错不担责,但需及时报警并保留证据(如冒用记录、医疗单据)。
注意事项
证据收集:保存聊天记录、签字文件、监控录像等证明冒用行为。
法律咨询:建议被冒用者咨询律师,评估是否起诉或协商解决。
风险提示:冒用医疗信息可能影响被冒用者未来就医或保险,需尽快澄清。
如需进一步行动,建议尽快联系当地公安机关或法律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