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美容纠纷中,隆胸手术失败的责任认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通常涉及多方因素。以下是从法律、医疗伦理和实务角度进行的责任划分:
一、可能承担责任的主体
1. 医疗机构/医生(主要责任方)
医疗过错:若医生操作不当(如植入层次错误、感染控制不足)、术前评估不足(未排查患者禁忌症)或使用不合规假体,需承担主要责任。
未尽告知义务:未充分告知手术风险、可能的并发症及替代方案,侵犯患者知情权。
资质问题:医生无整形外科资质或机构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属非法行医,需全责赔偿。
2. 患者自身责任(次要或免责情形)
隐瞒病史:如未如实告知过敏史、凝血功能障碍等。
术后护理不当:未遵医嘱导致感染或假体移位。
非理性预期:对效果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如要求超出医学可行性的效果)。
3. 第三方责任
假体厂商:若假体质量缺陷(如破裂、渗漏),厂商需承担产品责任。
中介/咨询机构:夸大宣传、虚假承诺,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二、责任认定的法律依据
1. 《民法典》第1218条
医疗损害责任适用过错原则,患者需证明医生存在过错,且过错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2.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要求医疗机构妥善保管病历,患者有权查阅、复制病历作为证据。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若医疗机构存在欺诈(如虚假广告),患者可主张退一赔三。
三、维权步骤建议
1. 固定证据
保存病历、手术协议、缴费记录、沟通记录(如微信、录音)。
拍摄术后照片,记录损害情况。
2. 医疗鉴定
通过医学会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医疗损害鉴定》,明确过错参与度。
3. 协商或诉讼
优先与医院协商调解,无果可向卫健委投诉或法院起诉。
4. 索赔范围
包括医疗费、修复费用、误工费、精神损害赔偿等。

四、实务难点与注意事项
因果关系复杂:需区分是手术本身风险(如包膜挛缩)还是操作失误所致。
修复时机:部分损害需等待恢复期结束后才能评估,过早鉴定可能不利。
广告宣传陷阱:警惕“百分百成功”“无痛无风险”等宣传用语,及时截图保留证据。
多数情况下,医生/机构因专业性义务需承担主要责任,但具体比例需结合证据和鉴定结果。建议尽早咨询医疗纠纷专业律师,避免错过维权时效(通常为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