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每年留学生多少(2021年留学生有多少)

  • 作者: 胡南枫
  • 发布时间:2024-08-06


1、每年留学生多少

随着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赴海外留学的人数不断攀升。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202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107.4万人,较上一年增长10.18%。其中,本科生占比最高,为44.47%,研究生占比28.22%,高中生占比16.72%。

出国留学目的国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依然是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前往欧洲、亚太和拉美等地进行留学深造。

留学人数的增长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也体现了国人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海外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受国际一流教育的机会,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出国留学人数有所下降。202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81.2万人,较2021年减少24.4%。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预计出国留学人数将逐步恢复增长势头。

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体现了国人对海外教育的高度重视。这股出国留学热潮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也对我国教育事业和国际人才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

2、2021年留学生有多少

2021年,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留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在境外留学人员总人数达到165.76万人。其中,本科生占比45.2%,研究生占比38.5%,博士生占比16.3%。

从出国留学的目的地国家来看,美国仍是最热门的选择,拥有超过38万名中国留学生。英国以近12万名留学生位居第二,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

留学生群体结构也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工科、商科专业外,艺术、教育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留学人数也在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赴海外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留学生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不仅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知识,还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此同时,留学生的回国潮也日益明显,为国内各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留学生群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未来几年,出国留学的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

3、每年留学生有多少回国

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共有58万余名留学生学成回国,较上一年增长16.9%。

回国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回国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发展空间。

国家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回国留学生提供就业、创业、落户等方面的优惠。

社会认可度提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留学生在国内的社会认可度也随之提升。

回国留学生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专业技能,他们在学成归国后,为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他们不仅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

近年来,回国留学生创业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利用在海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创办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每年回国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回国留学生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宝贵的国家人才资源。

4、中国留学生每年有多少

中国留学生出国深造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近年来,中国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数据, 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万人,比上年增长8.8%。其中,本科生占比30.7%,研究生占比46.5%,博士生占比10.2%。

出国留学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以2018年为例,留学美国人数约为36.9万人,占总人数的55.8%;留学英国人数约为10.3万人,占15.6%;留学加拿大人数约为6.3万人,占9.5%;留学澳大利亚人数约为5.8万人,占8.8%;留学日本人数约为4.7万人,占7.1%。

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的专业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商科、工科、理科、社科和艺术等专业。其中,商科专业以其就业前景好、薪酬待遇高等优势一直受到中国留学生的青睐,比例约占30%;工科专业以其技术性强、创新性高而备受理科类学生的欢迎,比例约占25%;理科专业以其基础性强、研究性高等特点吸引了大批中国留学生,比例约占20%;社科专业以其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综合能力的优势吸引了文科类学生,比例约占15%;艺术专业以其培养创造力、表现力的特点吸引了艺术类学生,比例约占10%。

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升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