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留法学生有多少(民国时期去法国留学的名单)
- 作者: 王清一
- 发布时间:2024-09-03
1、民国时期留法学生有多少
2、民国时期去法国留学的名单
民国时期赴法留学人员名单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名家巨匠。在诸多领域,民国赴法留学人员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术界:
.jpg)
胡适:近代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
傅斯年: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长。
陈寅恪:史学家、语言学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钱穆:历史学家,著有《国史大纲》。
科技界:
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气象学奠基人。
竺可桢:气象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茅以升:桥梁专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
钱学森:航天之父,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文学界:
徐志摩:新月派诗人,代表作《再别康桥》。
朱自清:散文家,代表作《背影》。
郁达夫:小说家,代表作《沉沦》。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阿Q正传》。
艺术界:
徐悲鸿:画家,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
齐白石:画家,擅画花鸟虫鱼。
刘海粟:画家,创办上海美专。
林风眠:画家,留法期间发起「东方主义」运动。
其他领域:
孙中山: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
.jpg)
蒋介石:国民党领袖,曾留学法国巴黎军事学校。
周恩来:总理,早年赴法勤工俭学。
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
这些赴法留学人员大多学成归国,将所学知识和思想带回中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3、民国时期留法学生有多少名
民国时期赴法留学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尤其是二三十年代,掀起了留学法国的高潮。
1907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成立留法预备学校,从此开启了民国时期官派留法的序幕。1910年,清政府颁布《资送游学欧美章程》,规定每年派送100名学生赴美欧留学。其中,留法学生占很大比例。
1918年,一战结束,清华学校与法国政府签订协议,每年选拔10名优秀学生公费赴法留学。此后,其他学校也纷纷与法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留法学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1920年代,赴法留学的人数激增。据统计,1923年,中国赴法留学人员达3000余人,其中公费留学约占三分之一。到了1929年,留法学生已超过万人。
这批留法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包括艺术、文学、政治、经济、军事等专业。他们回国后,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文化、科学、经济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4、民国时期留法学生有多少人
民国时期,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并非一成不变,统计数据略有差异。
据部分资料记载,1919年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约为300余人,并在随后的几年中逐渐增加。1924年,赴法留学生人数达到顶峰,超过1600人。这一数字占当时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
1925年起,由于政治时局动荡和经济形势恶化,赴法留学的学生人数有所减少。1931年,日本侵华后,赴法留学人数进一步下降。据统计,1937年赴法留学生人数仅剩约500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赴法留学人数有所回升,但民国时期整体赴法留学人数并不算特别庞大。据估计,整个民国时期赴法留学的学生总人数约为5000人左右。
相较于赴美和赴日留学,赴法留学在民国时期并不十分流行。这可能是由于法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较远,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留学费用较高,以及法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限制等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