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穿龈过深(即种植体或修复体部分过多地位于牙龈组织下方)可能引发一系列临床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美学问题
牙龈形态异常:穿龈部分过深可能导致牙龈边缘不平整、不对称,影响前牙区的美观效果。
颜色变化:牙龈因长期受压或刺激可能发红、发暗,甚至出现色素沉着。
“黑三角”或牙龈退缩:牙龈组织因过度拉伸或炎症可能导致萎缩,暴露出种植体金属部分或形成难看的间隙。
2. 生物学并发症
慢性炎症或感染:过深的穿龈区域可能形成细菌滞留区,滋生菌斑,导致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或种植体周围炎(类似牙周炎)。
牙龈增生或肥厚:长期刺激可能引发牙龈组织增生,增加清洁难度,进一步加重感染风险。
骨吸收风险:持续的炎症可能向深层扩散,导致周围牙槽骨吸收,最终威胁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
3. 功能性问题
清洁困难:过深的穿龈结构使牙刷、牙线难以彻底清洁,易堆积食物残渣和菌斑。
机械刺激:修复体边缘过深可能摩擦牙龈,引起疼痛或溃疡,尤其在咀嚼或说话时。
发音障碍:前牙区穿龈过深可能影响舌体运动,导致发音不清(如“s”“z”音)。

4. 修复体相关问题
取模不精准:穿龈过深可能影响印模的准确性,导致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增加微渗漏风险。
修复体松动或脱落:不合理的穿龈设计可能影响修复体的固位力,尤其在咬合力较大的区域。
5. 长期预后影响
种植体失败率升高:上述问题可能协同作用,最终导致种植体周围支持组织破坏,甚至需要取出种植体。
临床处理建议
术前精准规划:通过CBCT和数字化导板设计,确保种植体三维位置(包括穿龈深度)合理。
选择合适修复体:根据牙龈生物型(薄龈/厚龈)调整穿龈轮廓,必要时采用个性化基台。
定期维护:加强患者口腔卫生指导,定期专业清洁和复查,早期干预炎症。
穿龈深度需在兼顾美学、功能和生物学原则的基础上个体化设计,避免过度侵入软组织。若已出现并发症,需及时调整修复体或进行软组织成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