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包天”是一种常见的牙齿错颌畸形,医学上称为反颌(anterior crossbite),主要表现为下排牙齿咬合时覆盖在上排牙齿的外侧,与正常的咬合关系相反。以下是关于地包天的详细说明:
1. 主要特征
前牙反颌:下门牙向前突出,覆盖上门牙(正常应为上门牙在下门牙外侧)。
面部外观影响:可能伴随下颌前突、上颌后缩,形成“月牙脸”或“凹面型”。
功能问题:可能影响咀嚼、发音,甚至导致颞下颌关节不适。
2. 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类似错颌畸形史。
不良习惯:如长期吮吸手指、咬上唇、用嘴呼吸等。
发育问题: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下颌骨过度生长。
乳牙滞留:乳牙未按时脱落,阻碍恒牙正常萌出。
3. 分类
牙性地包天:仅牙齿排列问题,颌骨发育正常。
骨性地包天:由上下颌骨发育异常引起(如下颌过长或上颌过短)。
混合型:牙齿和颌骨问题同时存在。

4. 危害
美观影响:面部轮廓不协调,可能影响自信心。
口腔功能:咀嚼效率低,牙齿磨损加剧。
健康风险: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牙龈萎缩等。
5. 治疗方式
儿童期(最佳矫正期)
乳牙期(3~5岁):通过活动矫治器(如颌垫)纠正不良习惯,引导颌骨发育。
替牙期(6~12岁):利用功能性矫治器(如FRⅢ)促进上颌生长,抑制下颌过度发育。
青少年及成人
牙性反颌:通过固定矫治器(如金属托槽、隐形牙套)调整牙齿位置。
骨性反颌:严重者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先矫正牙齿,再手术调整颌骨)。
6. 注意事项
早发现早干预:儿童在3~5岁即可进行初步评估,避免畸形加重。
配合治疗:矫正期间需遵医嘱,按时复诊并保持口腔卫生。
长期维护:矫正后可能需要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
如果有地包天的疑虑,建议尽早咨询正畸专科医生,通过X光片、模型分析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及时干预能显著改善功能和外观,减少后续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