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回国免税车名单(留学生免税车价格表2021)
- 作者: 陈舒阳
- 发布时间:2024-08-09
1、留学回国免税车名单
留学回国免税车名单
根据《海关总署关于调整留学回国人员进境物品通关政策的公告》,留学回国人员可免税进口下列车辆:
- 自用车辆一辆,用于个人使用,符合排量和价格限制
- 原产国为留学所在国或所取得学历的国家
- 在境外学习期间学制不少于180天
- 返回定居后一年内入境
- 申报时提供有关证明文件,包括护照、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学籍证明等
排量和价格限制:
- 排量不高于2.5升
- 新车完税价格不高于15万元人民币
- 同品牌、同型号二手车完税价格不高于18万元人民币
注:
- 免税进口仅限于留学人员本人,不能转让或出售
- 已在境外使用三年以上的车辆不得免税进口
- 留学人员应在入境时向海关申报免税车辆,并办理相关手续
- 不同留学国对留学回国免税车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留学所在国或所取得学历的国家的规定为准
2、留学生免税车价格表2021
留学生免税车价格表 2021
小贴士:
价格以人民币为单位,不包括税费、保险和运费。
价格可能会有变动,请以经销商提供的最新报价为准。
免税资格仅适用于拥有有效学生签证的留学生。
热门车型价格表:
| 品牌 | 车型 | 排量 | 价格 |
|---|---|---|---|
| 大众 | 途观 | 1.4T | 18 万元起 |
| 本田 | CR-V | 1.5T | 20 万元起 |
| 丰田 | RAV4 | 2.0L | 19 万元起 |
| 奥迪 | Q3 | 1.4T | 25 万元起 |
| 宝马 | X1 | 1.5T | 27 万元起 |
| 奔驰 | GLA | 1.3T | 28 万元起 |
| 雷克萨斯 | UX | 2.0L | 26 万元起 |
| 沃尔沃 | XC40 | 2.0T | 30 万元起 |
| 路虎 | 揽胜极光 | 2.0T | 32 万元起 |
| 保时捷 | Macan | 2.0T | 52 万元起 |
其他品牌车型:
马自达:CX-5、阿特兹
现代:途胜、索纳塔
起亚:K5、KX5
雪佛兰:迈锐宝XL、科鲁兹
福特:福克斯、蒙迪欧
.jpg)
日产:奇骏、天籁
请注意,此列表仅供参考,实际价格可能会因车型配置、优惠活动和其他因素而异。在购买免税车之前,建议您详细了解各品牌经销商提供的优惠政策和车型报价。
3、留学回国人员购买免税车条件
留学回国人员购买免税车条件
根据相关规定,留学回国人员在符合以下条件的情况下,可享受购买免税车的优惠政策:
1. 学制要求:在境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在境外完成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并在获得学位证书后两年内回国。
2. 工作单位要求:回国后在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或其他单位工作。
3. 入境时间要求:从国外学习结束入境之日起不超过一年。
4. 购买时间要求:从入境之日起一年内购买。
5. 数量限制:每人只能购买一辆。
6. 留学生身份要求:需出具有效的留学证明,如护照、签证、录取通知书、成绩单等。
7. 工作证明:需提供工作单位出具的工作证明,证明其已在符合条件的单位工作。
8. 学历学位证书:需提供境外获得的硕士及以上学位证书或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证明。
申请流程:
1. 准备好相关材料,包括留学证明、工作证明、学历学位证书等。
2. 向海关总署申请免税车进口许可证。
3. 获得许可证后,在规定时间内购买并进口免税车。
注意事项:
免税车不得转让或出售。
免税车需按规定缴纳车辆购置税、保险费等费用。
违反规定购买或使用免税车将受到处罚。
4、留学生回国补贴怎么拿
如何领取留学回国补贴
我国政府为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出台了多项留学回国补贴政策。具体补贴方式和条件因地区和单位而异,以下是一般步骤:
一、资格审查
具有中国国籍,并已完成海外学业。
所获学位需得到中国教育部认可。
尚未在国内就业或取得其他形式的补贴。
二、申请材料准备
护照、学位证、成绩单等身份证明文件。
回国就业证明材料,如工作合同、派遣函。
补贴申请表、个人简历等。
三、提交申请
根据目标回国地区或单位,向当地人才管理部门或用人单位提出申请。
提交所需材料并填写申请表格。
四、审核审批
相关部门或单位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将发放补贴通知书或安排发放补贴。
五、领取补贴
补贴发放形式因地区或单位而异,通常以现金、实物或其他优惠政策的形式发放。
领取补贴时需出示补贴通知书和相关证明材料。
常见补贴类型
安家费:一次性补贴,用于购房、租房等住房支出。
生活费:每月或季度发放,用于基本生活开支。
科研资助:用于支持留学人员进行科研活动。
创业补贴:对回国自主创业的人员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需注意,具体补贴政策可能因时间、地区、行业等因素而变化。建议留学人员在回国前提前了解相关政策,并及时与当地人才管理部门或用人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