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描写留学生的段落(鲁迅的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
- 作者: 张茉荀
- 发布时间:2024-09-03
1、鲁迅描写留学生的段落
鲁迅先生笔下的留学生形象,刻画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在《祝福》中,留学生魏连殳的回乡,本应是衣锦还乡的荣光时刻,却成了令鲁迅痛斥的悲剧。魏连殳自诩“新青年”,崇洋媚外,视传统为糟粕,却在面对现实时无能为力,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鲁迅通过这一人物,揭露了知识分子脱离人民、脱离现实的危害性。
而在《药》中,留学生夏瑜则是另一种形象。他思想先进,怀抱救国理想,却因参与革命而被杀害。鲁迅通过夏瑜的悲壮牺牲,表现了革命的不易和先驱者的伟大。
同样是留学生,魏连殳与夏瑜的截然不同,反映了中国近代留学生群体的复杂性。一部分留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失去了民族根基;而另一部分则不忘初心,投身革命,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鲁迅对留学生的鞭挞和赞扬,既是时代的写照,也是对后世知识分子的警示。他提醒我们,知识不仅要增长见识,更要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只有根植民族文化,肩负历史使命,知识分子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进步。
2、鲁迅的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
鲁迅的留学生活经历了多个变迁。最初,他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读仙台医专,后转学至仙台第二高等中学校,期望学习外科医学,以拯救国人免于病痛。
鲁迅目睹了日本帝国对中国学生的歧视和轻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1904年,他毅然放弃了医学梦,考入东京弘文学院,专攻文学,意图通过文学的启蒙,唤醒国人。
1906年,鲁迅回到仙台,继续学习医学,但也参与了反清革命活动。1908年,他因参与排满运动而被学校开除,被迫前往南京。在南京,他创办了《新生》杂志,传播革命思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响应革命号召,回到绍兴参与革命活动。此后,他的留学生活便告一段落。
综观鲁迅的留学生涯,他辗转于仙台、东京、南京等地,经历了思想的蜕变和爱国的觉醒。从医学转向文学,从追求个人理想到投身救亡运动,鲁迅的留学生活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鲁迅描写留学生的段落200字
鲁迅笔下的留学生形象,可谓各有千秋。有人为寻求救国之道而漂洋过海,如《呐喊》中的范爱农,他怀抱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决心以学识武装自己,报效祖国。也有人沉湎于享乐,游离于救亡图存的大潮之外,如《彷徨》中的吕纬甫,他醉心于留学的表面光鲜,对国内的疾苦视而不见。
鲁迅还刻画了一些身在异乡却心系祖国的留学生。在《朝花夕拾》中,“我”在日本遭遇了留学生界的种种丑态,却仍旧与几个志同道合者结为挚友,共同探讨救国之策。这些留学生虽身处异国,但始终心系祖国,为民族的未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鲁迅笔下的留学生群体,既有先进的思想和爱国情怀,也有堕落和麻木。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鲁迅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鲁迅描写留学生的段落有哪些
.jpg)
鲁迅在《呐喊》、《彷徨》等作品中,多次生动描绘了留学生的形象。
在《药》中,留学生夏瑜是一个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爱国志士,他被清政府逮捕并投入监狱。在《风波》中,林先生是个留日的爱国学生,他回国后却发现自己的家乡仍然愚昧落后,深感失望。在《孔乙己》中,吕纬甫是个贫困潦倒的留学生,他因偷窃被抓,最终悲惨死去。这些形象都反映了中国留学生在当时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心态。
《吶喊》、《彷徨》还通过留学生形象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在《故乡》中,留学生闰土被家乡的落后和愚昧所震撼,他在回忆中对家乡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戏》中,留学生杨二嫂和赵七爷之间的纠葛,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封建礼教和人性的卑劣。这些作品中的留学生形象,既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也是他对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鲁迅对留学生的描绘,不仅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留学生的期望和寄托。他希望留学生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先驱者,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对留学生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心态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