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一词源于何时(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 作者: 朱梧漾
- 发布时间:2024-09-18
1、留学生一词源于何时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
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为了挽救国家,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当时,这些出国求学的学生被称为“游学学生”。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部奏定出国留学章程》,正式将出国求学的学生称之为“留学生”。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留学生”一词的含义是,在国外学习、居住和生活,但仍保留中国国籍的学生。他们肩负着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和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留学生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同时,他们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如今,“留学生”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概念,指的是任何在国外学习的外国学生。中国仍然是主要的留学生来源国之一,每年有数十万中国学生到海外求学。这些留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和推动人类进步的历史使命。
2、留学生一词是由哪个国家创造的
留学生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
在汉朝时期,为了加强与西域诸国的交流,朝廷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不仅带回了西域的各种特产和先进技术,还带来了西域的许多学生来汉朝学习。这些学生被称之为“留学生”。
唐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来华留学的人数大幅增加。当时,朝廷在长安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鸿胪寺,负责接待和管理留学生。留学生主要来自日本、朝鲜、越南、波斯等国家。他们在唐朝学习了儒家经典、历史、天文、医学等知识,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宋元时期,留学生制度进一步发展。宋朝在杭州设立了太学,专为留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元朝时,留学生主要来自高丽和东南亚地区。
到了清朝,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留学生制度一度中断。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才重新开放门户,留学生制度得以恢复。19世纪末,中国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由此可见,“留学生”一词是中国古代创造的,最早起源于汉朝时期,一直沿用至今。它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
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留学生”一词出现在清朝末年。1847年,清政府选派一批青年赴美国留学,史称“幼童留美”。这批学生被称为“游美学生”,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留学生”。
在清末,留学还处于萌芽阶段,留学生数量较少。1906年,清政府设立“游学预备科”,选派学生赴日、美等国留学。此后,留学逐渐兴起,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辛亥革命后,留学生称为“留美生”或“留欧生”,但“留学生”一词也逐渐流行开来。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倡留学救国,大批青年赴海外留学。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一度中断。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事业重新兴起。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留学总人数超过700万,其中绝大多数为自费留学。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随着留学事业的发展,其含义不断演变。如今,“留学生”已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词语,指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
4、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在唐代,政府为了加强与邻国的文化交流,设置了专门机构“鸿胪寺”,负责接待和管理来华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包括高句丽、新罗、百济、日本、波斯等。
唐朝对留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有专门的规章制度。留学生必须注册登记,接受语言培训,并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授予官职,或留在朝廷任职。
唐朝留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例如,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学习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医学、天文等知识,回国后帮助日本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留学生制度在唐朝以后的各个朝代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会同馆”,专门接待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如今,“留学生”一词已经泛指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他们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使命,为祖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