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在什么时候去的(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在什么时候去的学校)

  • 作者: 张泠希
  • 发布时间:2024-09-10


1、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在什么时候去的

民国时期,留学生出国求学主要集中在两个高峰期:

一、民国初年(1912-1928)

1912年,教育部公布《留学生考试规则》,开启了留学生制度。

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留学受阻。

1919年,五四运动后,留学热潮再起,大量学生前往欧美勤工俭学。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为躲避战乱,大批学生赴海外求学。

政府设立奖学金,资助留学生出国深造。

国民政府与盟国开展教育合作,促进留学生交流。

高峰期特点:

前一高峰期:数量相对较少,以个人自费为主,专业集中在理工科。

后一高峰期:数量激增,有政府资助和国际援助,专业领域更为广泛,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医学等。

留学目的地:

民国初年以美国、法国、英国为主。

抗战时期以美国、加拿大、苏联为主。

对民国社会的贡献: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显著贡献。他们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在什么时候去的学校

民国时期,留学生出国求学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阶段:

一、辛亥革命前后(1911-1913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大力提倡派遣留学生,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这一时期,大批学生赴美、英、法、德等国留学。

二、五四运动前后(1919-1921年)

五四运动爆发后,留学生运动也随之兴起。青年学生怀抱救国图强的理想,踊跃出国留学,希望吸取西方知识和思想,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三、北伐战争时期(1926-1928年)

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国家逐渐统一。政府继续派遣留学生出国,以加强与西方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与英、美等国结盟,派遣大量留学生赴美、英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工科等专业,为抗日战争提供技术支持。

五、抗战胜利后(1945-1949年)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继续派遣留学生出国,以重建国家经济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后这几个阶段出国留学。他们怀揣救国图强的理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宝贵贡献。

3、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民国时期,留学海外蔚然成风。是否“非富即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诚然,留学费用不菲,学子们大多出身显赫。北洋政府高官、富商巨贾,纷纷送子女出国镀金。如清华学堂早期留美学生,大多出自官宦之家。民国后期,国民政府实施“留学欧美的五千学生计划”,资助一批贫寒子弟出国深造。

但并非所有留学生都家境殷实。一些贫寒学子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公费资助,他们往往半工半读,刻苦求学。周恩来、邓小平等共产党领袖,都是旅欧期间勤于劳作,自力更生的代表。

留学归国后,待遇不尽相同。一些回国的留学生,凭借学识和技能,担任要职,获得高薪。如清华留美学生梅贻琦,回国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卓越贡献。

而一些回国留学生,却未必能找到合适的职位。民国时期,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数量庞大,但社会岗位有限,造成人才过剩。许多留学生只能从事低薪工作,甚至赋闲在家。

因此,民国时期留学并非“非富即贵”。虽然出身显赫的留学生占据多数,但也有不少贫寒学子凭借努力实现留学梦。留学回国后,待遇也因人而异,并非尽如人意。

4、民国时期留学生学哪些专业

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赴海外留学蔚然成风。留学生们怀揣着救国图强的理想,选择专业时也颇有讲究。

普遍而言,理工科专业广受青睐。民国初年,实业救国的思想盛行,留学生们纷纷攻读工程、农学、矿冶等学科,以期学成归国后投身国家建设。其中,清华学堂和庚子赔款留美学生中,理工科专业占比最高。

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也备受推崇。当时,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留学生们希冀通过学习先进的经济理论和社会管理经验,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因此,金融、工商管理、社会学等专业吸引了大批留学生。

医学亦受到重视。民国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亟需引进西医技术。留学生们纷纷攻读医学、护理等专业,以期学成归国后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留学专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和国人思维的转变。例如,一些女性留学生不再囿于传统观念,开始选择理科和社会科学专业,推动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民国时期留学生选择专业既体现了救国图强的时代精神,也适应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