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留学生(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叫什么名字)
- 作者: 杨文烁
- 发布时间:2024-08-31
1、我国最早的留学生
我国最早的留学生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乌孙国滞留多年,期间随同他的副使甘英曾继续西行,远达大秦(罗马帝国)。甘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试图出使欧洲的使者,尽管其未抵达目的地,但为后世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兴盛,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蔚然成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遣遣晁衡等四位留学生赴日本学习。晁衡等人在日本逗留八年,归国后为唐朝引进了先进的日本文化和技术。唐朝还与新罗、渤海、吐蕃等周边国家建立了留学生制度,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外交官和学者。
宋朝是中国留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派遣王禹偁等六人出使高丽,其中有两人留在高丽学习。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又派遣刘彝出使西域,期间刘彝在伊斯兰教国家停留多年,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遣郭汝霖等留学生赴日本学习。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期间,也在途经国家留下一些中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最早的留学生不仅开拓了知识视野,引进了先进技术,还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他们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回溯历史,缅怀先贤,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2、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叫什么名字
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诞生于遥远的东周时代,名为《尔雅》。
《尔雅》由汉代学者郭璞注解过,原书共分19篇,辑录了3000多个词语,涉及语法、词汇、动植物、器物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先秦语言的重要资料。
《尔雅》的编纂者至今仍是谜,但其对汉字和汉语的规范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它为后世许多字典的编纂提供了范例,同时也成为后人了解先秦时代语言的重要参照。
《尔雅》一词意为“近于正规”,反映了编纂者希望通过这部字典,将汉语中的不规范词语规范化,从而促进语言的统一和发展。
在后世的发展中,《尔雅》对许多成语和典故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完璧归赵”、“鹤立鸡群”等,都可以在《尔雅》中找到出处。
作为我国最早的字典,《尔雅》不仅是一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为我们提供了汉字和汉语发展演变的宝贵信息,也为后世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3、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在什么时期
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在西行途中,途经乌孙国。乌孙国位于今新疆伊犁地区,是当时西域的一个大国。张骞在乌孙国停留了数年,学习了乌孙国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回国后,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见闻,并建议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受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启发,汉武帝派遣了大量使者和留学生出使西域。这些留学生前往西域各国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和技术。他们学成归国后,将西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回了汉朝,对汉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张骞的副使之一甘英曾出使大秦(今罗马帝国)。他学习了大秦的造船技术,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艘远洋船,并率领船队出使东南亚。汉朝留学生还从西域引进了一些农作物和畜禽,例如苜蓿、葡萄和骆驼,这些都对中国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出使西域的留学生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为汉朝的强盛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他们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在中外友好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我国最早的留学生学校
我国最早的留学生学校,名为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
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源于清政府认识到培养精通外语和国际事务人才的迫切需要。该馆最初设有英文、法文、俄文三个学堂,后又增设德文、日语等学堂。
京师同文馆的学生主要来自全国各地,也有少部分外国留学生。教学采用中外合璧的模式,由中外教师共同授课,课程内容包括语言、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等。
京师同文馆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外语和外交人才,为中国近代外交、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薛福成、唐绍仪等都曾就读于京师同文馆。
1902年,京师同文馆改称京师优级师范馆,仍设有外语学堂。1912年,该馆外语学堂独立成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又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如今,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已成为我国著名的高等外语教育和研究机构,在对外汉语教学、比较文学、翻译等领域享有盛誉。它继承了京师同文馆的优良传统,为中国外语教育和国际交流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