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清朝派出去的留学生(清朝派出去的留学生在民国时期都干什么了)

  • 作者: 马芊桐
  • 发布时间:2024-08-27


1、清朝派出去的留学生

清末派遣留学生是清政府自救图强的重大举措之一。

1872年,清政府选拔幼童出国留学,共派出120名。他们赴美学习军械、铁路、矿业等学科。这批留学生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的先河。

1905年,清政府成立游美学务处,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共派出2500多名留学生赴美、英、法等国。

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在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容闳参与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唐绍仪出任首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詹天佑设计并建造了京张铁路;竺可桢创建并领导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气象台。

清朝派遣留学生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他们带回的知识和思想,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不过,清政府的留学政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选拔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等。这导致一部分留学生学业未成,或脱离祖国,或成为他国的帮凶。

总体而言,清朝派遣留学生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它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现代化人才,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2、清朝派出去的留学生在民国时期都干什么了

时值民国,曾于清末被派往海外留学的青年才俊们,如今已成为社会栋梁。他们学成归国后,在各个领域大展拳脚,为民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学术界,留学生们归国后创办了许多近代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这些高校成为培养新一代学子的大本营,为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在社会变革上,他们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主张民主共和,推翻帝制,为建立民国贡献力量。

留学生们也为民国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思想上的支持。他们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带回国来,推动了民国经济的发展。他们还传播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促进了民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例如,詹天佑学成归国后,负责修筑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先驱;严复翻译了多部西方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梁启超创办了《时务报》,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民国时期,留学生们以其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为民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足迹遍布各个领域,他们是民国之脊梁,是中华民族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3、清朝派出去的留学生怎么称呼

清朝自1872年起,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出国学习。第一批选拔了30名幼童赴美留学,被称为“幼童出洋”。第二批选拔了120名学生分赴美、英、法、德各国学习,被称为“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三批由容闳自主招募,选拔了107名学生赴美留学,被称为“容闳留学生”。

留学生出国后,采用不同的称呼来区分自己和国内的学生。

“幼童出洋”的学生自称“幼童”,国内的学生则称他们为“留美幼童”。“庚子赔款留学生”自称“留学生”,而国内的学生则称他们为“庚款留学生”。“容闳留学生”自称“留美学生”,而国内的学生则称他们为“容闳学生”。

留学生之间也有不同的称呼。同批出国的学生之间互称“同学”,不同批次出国的学生之间则互称“前(或后)辈”。

值得一提的是,“庚子赔款留学生”和“容闳留学生”在国内的称呼存在差异。国内官方一般将“庚子赔款留学生”称为“庚款留学生”,而将“容闳留学生”称为“容闳学生”。民间则习惯将所有清朝留学生都称为“庚款留学生”。

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清朝留学生的身份、背景和经历的差异。他们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留学经历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页。

4、清朝派出去的留学生有多少人

晚清时期,清政府派遣了多批留学生前往国外学习先进科技和思想。这些留学生人数众多,具体统计如下:

第一批留学生:

1872年,清政府派遣容闳率领第一批3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

第二批留学生:

1875年,清政府派遣第二批15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和英国学习。

第三批留学生:

1876年,清政府派遣第三批120名留学生前往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学习。

第四批留学生:

1881年,清政府派遣第四批10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和英国学习。

第五批留学生:

1889年,清政府派遣第五批6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

第六批留学生:

1896年,清政府派遣第六批10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和英国学习。

第七批留学生:

1897年,清政府派遣第七批20名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

第八批留学生:

1898年,清政府派遣第八批10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学习。

根据以上统计,晚清时期清政府一共派遣了880名留学生前往国外学习。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为清政府的近代化改革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