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和留学僧是遣唐使吗(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 作者: 朱学屹
- 发布时间:2024-08-19
1、留学生和留学僧是遣唐使吗
留学生与留学僧非遣唐使
留学生和留学僧虽同为出国学习之人,但与遣唐使存在本质差异。
遣唐使是中国唐朝时期派遣至日本的大规模官方使团,其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和引进唐朝的先进文化、技术和制度。遣唐使团成员皆由朝廷精心挑选,负有重要使命。
而留学生和留学僧则是个人或团体自发前往他国学习。留学生以获取学术学位为主要目的,留学僧则多是为了深入钻研佛法或其他宗教文化。他们与母国政府并无直接联系,出国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也更为多元化。
遣唐使团的规模庞大,通常人数达数百甚至上千人。而留学生和留学僧数量较少,一般仅有少数几人。遣唐使团滞在日本时间长久,通常数年甚至十余年。而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国外学习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几年或十几年。
留学生和留学僧与遣唐使在性质、目的、规模和时间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故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留学生一词来源于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隋朝。
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突厥可汗达头可汗遣使向隋朝纳贡,并请求隋朝派遣教师前往突厥传授文化。隋炀帝欣然应允,派出了以高频、赵孝伯为首的教师团赴突厥,传授儒家经典、礼仪制度、律令刑法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前往突厥学习的突厥学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
隋朝派遣教师赴突厥传授文化,既促进了突厥社会的进步,也加强了隋朝与突厥之间的友好关系。此后,留学生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唐朝时,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留学生制度进一步发展,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纷纷来华求学。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奉和令狐相公同皇甫侍郎和江相公陪中书谢校书赋得樱花落》中写道:“留学生徒大,学府尽空虚。”可见,当时留学生人数之多。唐朝还专门设立了"留学生馆"负责留学生的食宿、学习和生活。
宋代以后,留学生制度继续发展,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加深,留学生制度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
3、留学生一词来自于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隋朝。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政府在长安设立了鸿胪寺,其下设有“四馆”,其中之一为“留学生馆”。这个馆专门负责接待和安排来自周边国家的留学生,既有来自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和新罗,也有倭国的留学生。
隋朝的留学生馆为各国留学生提供食宿、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场所,留学生在这里学习儒家经典、汉语和中国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再返回本国,担任外交使节、官员或学者,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一词逐渐演变为泛指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如今,留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源自于汉朝。
在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朝廷开始派遣使者出使外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其中,派遣最频繁且规模最大的地区便是西域。
这些使者被称之为“使者”,或“游学者”。他们来到西域,学习当地语言、风俗习惯、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等知识。同时也传播汉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到了东汉时期,派遣出使西域的使者人数进一步增加,其中不乏学者和学生。为了与一般外交使者相区分,这些人被专门称为“留学生”。
“留学生”一词逐渐被沿用下来,并逐渐成为出国学习的学生的统称。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使用“留学生”一词来指代在国外求学的中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