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中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 作者: 胡安柚
  • 发布时间:2024-08-17


1、中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留学生一词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1896年,清政府为了培养近代化人才,派遣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前往欧美各国学习。这些学生被称为“游学”,也称“留学”。

1901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务纲领》,其中明确规定“学生游学外国,在官者曰官费游学,自费者曰自费游学”。至此,“留学生”一词正式出现在中文文献中,专指赴国外学习的学生。

清末民初,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并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回国后,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民国时期,留学生一词继续沿用,并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重视留学工作,并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深造。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中国留学生人数激增,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之一。

如今,“留学生”一词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泛指在国外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中国学生。他们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重要桥梁,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我国“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

1872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幼童赴美国留学,称之为“幼童出洋肄业”。这批学生回国后,被誉为“留美幼童”。

1875年,清政府开始派遣青年学生赴日本留学,称之为“游学日本”。这些学生回国后,也被称为“留学日本”或“留日学生”。

到了20世纪初,留学的概念逐渐扩展至其他国家。1906年,清政府派遣学生赴英国留学,由此出现了“留英学生”的称呼。

1920年后,“留学生”一词开始普遍使用,指的是赴国外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此后,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至今仍沿用至今。

因此,我国“留学生”一词起源于清末,最初指代赴美、日留学的学生,后来逐渐扩展至其他国家留学的学生。

3、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候

我国“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1872年,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称为“游美肄业幼童”。1898年,清政府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称之为“官费留学生”。1905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其中首次正式使用“留学生”一词。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沿用“留学生”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中国国民经政府选派或自费出国学习之学生”。随着中国赴海外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群体也逐渐成为海内外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桥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一词继续沿用。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今天,“留学生”一词已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也包括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留学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我国有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呢

我国“留学生”一词的起源

“留学生”一词源于清朝末期。1847年,清政府派遣首批学生出国留学,称为“官派留学生”。此举旨在派遣优秀青年赴国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振兴国家。

当时,欧美国家称为“西洋”,因此这些出国学习的学生也被称为“西洋留学生”。随着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民间自费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西洋留学生”一词逐渐演变为泛指所有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涵盖官派和自费留学生。

1911年清朝灭亡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继续派遣留学生出国,但不再称之为“西洋留学生”,而是普遍使用“留学生”一词。此后,“留学生”一词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指代中国赴海外留学人员的通用称谓。

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一词最初仅指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赴海外留学。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目前“留学生”一词的内涵也得到了扩展,不仅包括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还包括在海外留学的其他国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