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留学日本(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了一首《自提小像》)
- 作者: 王以沫
- 发布时间:2024-08-16
1、鲁迅留学日本
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留学日本是其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1902年,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远赴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院攻读医术,然而目睹日本侵华的暴行,他心中愤激。他意识到,单靠医术无法拯救民族,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笔杆子唤醒国人。
在东京期间,鲁迅广泛阅读了中外名著,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他积极参加革命团体的活动,为反清斗争呐喊助威。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鲁迅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欺凌。他创作了《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抨击了国民的麻木不仁。
1906年,鲁迅回国,投身新文化运动。他的杂文、小说和译作,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对他一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日本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目睹了帝国主义的残暴,激发了救国救民的决心。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2、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了一首《自提小像》
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间,曾作了一首《自提小像》的诗。这首诗描绘了鲁迅当时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流露出他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
诗的前两句“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表现了鲁迅对命运的叹息和无奈。他深知时局动荡,身处乱世,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诗句中“未敢翻身”又表明了鲁迅的坚强意志,即使面对重重阻碍,也不愿屈服妥协。
中间两句“破碎颇忆芙蓉国,酒狂无奈白榆秋”,表达了鲁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失望。他回忆起离开故土时的盛景,但如今却只能在异国他乡借酒浇愁,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诗中的“白榆秋”暗喻着萧条的时局,也折射出鲁迅内心的落寞与悲愤。
最后两句“泪眼向人流,盈腔暗自付”,刻画了鲁迅复杂的情感。面对国难当头,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中充满了愤懑和悲痛。“暗自付”三个字,又表现出鲁迅的自我克制和隐忍,即使身处逆境,他也决心将悲愤化为前进的动力。
这首《自提小像》不仅是鲁迅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展现出的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深沉悲愤的精神,深刻影响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3、鲁迅留学日本经历了哪些重要事情概括
鲁迅赴日求学期间(1902-1909),经历了多项重要事件:
弃医从文:1906年,鲁迅目睹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解剖学教室中麻木冷漠的场面,顿感医学并非救国之途,遂决定弃医从文。
结识周作人:1903年,鲁迅在东京与胞弟周作人相识,两人共同探讨文学、思想,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创办《新声》杂志:1907年,鲁迅与周作人等人创办《新声》杂志,发表反封建、提倡新思想的文章,为新文化运动播下种子。
翻译《域外小说集》:1909年,鲁迅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拓宽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
创办《新青年》杂志:1915年,鲁迅与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传播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思想。
通过这些重要事件,鲁迅逐渐成长为一位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4、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了一首字体小象
鲁迅于1902年留学日本。当时,他为自己取了一个日文名字“藤野宣之”。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洋文化,并受到西方的科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鲁迅在日本时曾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有一首小诗《字体小象》。这首诗写于1904年,当时鲁迅正在学习日语。诗中,他以“小象”比喻汉字,表达了对汉字的敬畏之情。
《字体小象》
庞然庞然,
吾为小象。
厚皮粗貌,
象骨森严。
四五千岁,
腰又肿胀。
神气扬扬,
自以为王。
这首诗共七行,每行六个字,共四十二个字。诗中,鲁迅用“庞然庞然”四个字来形容汉字的巨大体量,又用“厚皮粗貌”四个字来形容汉字的表象。接着,他用“象骨森严”四个字来形容汉字的结构,又用“四五千岁”四个字来形容汉字的历史。他用“神气扬扬”四个字来形容汉字的自信,又用“自以为王”四个字来形容汉字的霸气。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汉字的敬畏之情。他认为汉字是一个庞然大物,历史悠久,结构严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赞赏汉字的自信和霸气,认为汉字是中国的骄傲。
《字体小象》这首诗是鲁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鲁迅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