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行业的定价套路和隐形陷阱往往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多花钱,甚至陷入安全风险。以下是常见的陷阱和应对策略,帮助你在变美路上避坑:
一、低价引流陷阱
1. “99元打玻尿酸”
套路:用超低价吸引到店后,告知“特价项目仅限首次体验少量注射”,想达到效果需追加更多剂量或升级产品。
真相:正规玻尿酸单支成本通常数百至上千元,低价可能是稀释过的产品或假冒伪劣。
2. 团购套餐暗藏附加费
例:标价“双眼皮套餐1980元”,实际不包含麻醉、术后护理、拆线等费用,最终花费可能翻倍。
二、话术包装陷阱
1. “专家分级收费”
机构将医生分为“普通医师”“院长级”“特邀专家”,价格差可达35倍,但实际操刀的可能都是同一团队,专家只挂名不手术。
2. 虚构技术概念
比如“纳米无痕双眼皮”“专利高分子隆鼻”,本质是普通术式换名目涨价,甚至可能是不合规技术。
三、产品偷换与信息模糊
1. “进口药”变“走私货”
宣称使用某国际品牌填充剂,实际是未通过国家审批的水货(如韩国“粉毒”肉毒素),无售后保障且风险极高。
2. 不提供产品查验
拒绝展示药品包装或二维码,消费者无法核验真伪。
对策:要求当面拆封并扫码验证,留存产品批号照片。
四、捆绑消费与过度医疗
1. 制造焦虑推销项目
面诊时夸大缺陷(如“面部下垂必须做线雕”),诱导加购抗衰、美白等非必要项目。
2. “免费设计”变强制消费
所谓免费设计给出极端方案(如“只做鼻子不协调,建议全脸综合”),逼迫消费者提高预算。

五、维权难点
1. 不开发票或签含糊合同
价格仅口头承诺,合同不写明具体项目、产品品牌,事后维权无依据。
对策:要求明细合同,注明手术名称、耗材品牌、医生全名等。
2. “效果差异”免责条款
合同中写“因个人体质效果不退费”,即使手术失败也难以追责。
避坑指南
1. 查资质:机构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需《医师资格证》《医疗美容主诊证》。
2. 比价格:同一项目报价差异过大时,警惕低价陷阱。
3. 留证据:保存聊天记录、合同、付款凭证,术后第一时间拍照存档。
4. 理性决策:给冲动消费设“冷静期”,拒绝现场逼单。
记住: 整形是医疗行为,安全永远比价格重要。遇到“今天交定金打5折”等话术,直接离开!如果已受骗,可向当地卫健委或12315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