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抽脂中的“颧部”通常指颧骨周围及下方的脂肪堆积区域,具体解剖位置和操作要点如下:
1. 解剖定位
颧骨突出部位:即面部中1/3的骨性隆起,位于眼窝下方、鼻翼外侧至耳前的区域。
颧脂肪垫(苹果肌):覆盖在颧骨体表层的软组织,是年轻化面容的标志,但脂肪过度堆积会显得臃肿。
颧下区域(Submalar Area):颧骨正下方、鼻唇沟外侧的凹陷处,与颧部衔接,是面部轮廓过渡的关键部位。
2. 抽脂的常见目标
颧弓外侧:改善“宽脸”外观,需谨慎避免过度抽取导致凹陷。
颧骨下方(颧下凹):去除多余脂肪可塑造立体感,但需保留部分支撑以防衰老性塌陷。
苹果肌修饰:选择性减少深层脂肪,保留浅层脂肪维持饱满度。
3. 与邻近结构的区分
上界:眼眶下缘(避免损伤眼轮匝肌支持韧带)。
内侧:鼻唇沟外侧缘(需保留自然过渡)。
外侧:耳前咬肌区(防止与下颌缘抽脂重叠导致不平整)。
4. 临床注意事项
层次把控:通常在皮下深层(SMAS筋膜浅层)操作,避免损伤面神经颧支。
美学考量:亚洲人常需结合颧弓内推或填充,单纯抽脂可能加重骨性突出感。
术后风险:不对称、皮肤松弛、血肿(该区域血管丰富,需精细止血)。
建议术前通过三维成像评估脂肪分布,采用肿胀麻醉结合微创吸脂(如激光辅助)可提升安全性。最终方案需由专业整形医生根据个体面部骨骼、皮肤弹性综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