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隆胸术后二级包膜(即包膜挛缩)的形成机制涉及多因素相互作用,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主流观点认为与以下生理和病理过程相关:
1. 异物反应与慢性炎症
初期炎症阶段:假体植入后,机体识别为异物,引发急性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慢性炎症持续:若炎症未能完全消退,巨噬细胞持续活化,释放促炎因子(IL1β、TNFα、TGFβ等),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
2. 纤维化与胶原重塑
肌成纤维细胞活化:TGFβ等细胞因子诱导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后者具有收缩能力,导致包膜挛缩。
胶原代谢失衡:Ⅰ型胶原过度沉积且排列紊乱(正常应为疏松的Ⅲ型胶原),形成致密、收缩的包膜。
3. 细菌生物膜假说
亚临床感染:术中或术后低毒性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可能在假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引发慢性炎症和纤维化。
内毒素作用:细菌产物(如LPS)通过TLR激活免疫细胞,加剧纤维化。
4. 个体因素与遗传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某些患者因遗传背景(如TGFβ或胶原基因变异)更易发生过度纤维化。
自身免疫倾向:对硅胶或假体材料的异常免疫应答可能加重炎症。

5. 其他促进因素
血肿或血清肿:术后出血或积液增加炎症细胞聚集。
假体特性:毛面假体可能通过机械摩擦促进纤维化,但争议较大。
放射治疗史:胸部放疗患者风险显著升高。
分级标准(Baker分级)
Ⅱ级:包膜轻度变硬,可触及但无明显变形,通常无需手术干预。
Ⅲ/Ⅳ级(严重挛缩)可能出现乳房硬化、变形或疼痛。
临床干预方向
预防:严格无菌操作、术中抗生素冲洗、选择合适假体(如光滑面置于胸大肌后)。
治疗:轻度可通过按摩或药物(如白三烯抑制剂)缓解;重度需手术松解或包膜切除。
目前研究热点包括靶向TGFβ通路、调节微生物组或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但尚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