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玻尿酸注射鼻部时,确定最佳进针点是确保效果自然、安全且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步骤。以下是专业操作中的核心要点:
1. 解剖学基础与风险评估
避开血管神经束:鼻部血供丰富(如鼻背动脉、侧鼻动脉),进针点需避开高风险区域(如鼻尖、鼻翼沟),以防血管栓塞或组织坏死。
层次选择:通常在真皮深层或骨膜上层注射,避免过浅(可见结节)或过深(血管损伤)。
2. 常见进针点选择
根据鼻部改善需求,进针点有所不同:
鼻根(Radix):
位置:两眉头连线中点稍下方。
方法:垂直进针至骨膜浅层,针尖朝向鼻尖方向。
目的:填充山根低平,需避免过高导致“通天鼻”。
鼻背(Dorsum):
位置:鼻根与鼻尖连线的中段(避开中线血管)。
方法:从鼻背侧面斜行进针(减少淤青风险),或从鼻根进针后隧道式注射。
鼻尖(Tip):
谨慎操作!建议选择鼻尖上方(小叶交界处)进针,而非直接刺入鼻尖,避免损伤鼻翼软骨或血管。
方法:少量、多点扇形注射,维持支撑力。
鼻小柱(Columella):
位置:鼻孔内侧基部。
目的:延长或抬高鼻尖,需配合钝针以减少损伤。
3.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钝针 vs. 锐针:
钝针(如25G以上)更适合鼻背长线注射,减少血管穿破风险;锐针用于精准点状填充(如鼻根)。
回抽试验:进针后轻回抽,确认无回血再注射。
动态调整:
注射时捏起鼻背皮肤,减少玻尿酸进入血管的可能。
采用线性逆向注射法(边退针边推注),使填充均匀。
紧急预案:备妥透明质酸酶,应对血管栓塞。

4. 个体化设计
鼻型评估:短鼻、驼峰鼻、宽鼻等需定制进针点。例如:
驼峰鼻:在驼峰上下两端进针,填充凹陷处而非直接注射驼峰。
宽鼻翼:结合鼻翼基底注射时,从梨状孔边缘进针。
5. 术后验证
触诊检查:确认无硬结或异常隆起。
血管通畅测试:按压后皮肤迅速回血,提示无血管受压。
:最佳进针点需结合鼻部解剖、注射目标及材料特性,以“精准分层、避开血管、少量多点多层次”为原则。初学者建议在资深医师指导下操作,并优先选择高弹性模体的玻尿酸(如乔雅登Voluma、瑞蓝Lyft)以增强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