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漏修补术中脂肪填充的疗效与安全性已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得到评估,总体认为其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尤其在难治性或复发性脑脊液漏中应用广泛。以下是关键点的
疗效
1. 高成功率
文献报道脂肪填充的总体成功率在70%95%之间,具体取决于漏口部位(如颅底、脊柱)和病因(如外伤、术后或自发性漏)。
与其他材料(如肌肉、筋膜或人工材料)联用时(如“多层修复”技术),成功率可进一步提高。
2. 作用机制
物理封闭:脂肪组织可紧密贴合漏口,形成物理屏障。
生物活性:脂肪中的干细胞可能促进局部组织修复和血管生成。
适应性:脂肪柔软,易塑形,适合不规则解剖部位(如斜坡、筛窦)。
3. 适用场景
常用于颅底手术(如经鼻内镜术后漏)、脊柱手术(硬膜撕裂)或外伤后漏。
对高风险患者(如颅内高压、复发漏)可作为联合修复的一部分。
安全性
1. 常见并发症
感染风险:发生率较低(<5%),但需严格无菌操作,尤其是经鼻手术。
脂肪移位或吸收:少量脂肪可能移位或吸收,导致复发,可通过联合其他材料(如筋膜+生物胶)降低风险。
局部炎症反应:少数患者出现短暂性头痛或发热。
2. 严重并发症罕见
脑膜炎、颅内压升高或脂肪栓塞(极罕见,多与操作技术相关)。
3. 技术要点影响安全性
脂肪获取:多选择腹部或大腿皮下脂肪,需避免过度挤压或油滴形成(减少栓塞风险)。
填充量:适度填充(避免过度压迫神经或血管)。
辅助技术:内镜导航或术中荧光造影可提高精准度。

与其他材料的比较
自体脂肪 vs. 人工材料:脂肪无排异反应,但人工材料(如胶原基质)可能提供更稳定的支撑。
联合修复:脂肪常与筋膜、肌肉或生物胶联用,发挥协同作用(如脂肪填充+鼻中隔瓣覆盖)。
临床建议
1. 适应症选择:适合中小型漏口或作为多层修复的组成部分。
2. 术后管理:建议短期卧床、避免用力(如咳嗽/Valsalva动作),必要时行腰椎引流以降低颅压。
3. 长期随访:影像学(MRI/CT)和临床症状监测,及时发现复发。
参考文献支持
多项回顾性研究(如Journal of Neurosurgery、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支持脂肪填充的有效性,并发症率低于5%。
系统评价(如World Neurosurgery 2021)指出,自体脂肪是颅底修复的可靠选择,但需个体化评估。
综上,脂肪填充在脑脊液漏修补中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但需严格掌握技术细节并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对于复杂病例,建议多学科团队协作以优化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