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拔除下颌埋伏牙(如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时,若遇到需要磨除骨质(去骨)的情况,需谨慎操作以避免并发症(如下牙槽神经损伤、邻牙损伤或术后感染)。以下是处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术前评估
影像学检查:通过全景片(OPG)或锥形束CT(CBCT)明确牙齿位置、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关系、骨覆盖范围及邻牙情况。
风险评估:评估去骨范围、神经损伤概率,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如术后麻木、肿胀等风险)。
2. 操作步骤
(1) 麻醉与暴露
麻醉:采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
切口设计:做足够大的龈瓣(如三角瓣或信封瓣),充分暴露术区。
(2) 去骨(磨骨)
工具选择:
外科长钻针(配合高速涡轮手机或超声骨刀),使用生理盐水冷却避免骨灼伤。
优先选择超声骨刀(对软组织损伤小,精准度高)。
操作要点:
从牙冠表面最浅处开始去骨,逐步暴露牙冠最大周径。
去骨范围以能挺出牙齿为度,避免过度去骨(尤其近远中骨板)。
注意保护邻牙牙根及下牙槽神经管(避免钻针深入骨内过深)。
(3) 分牙(如需)
若牙齿阻生严重(如水平阻生),可结合分牙(用钻针将牙冠与牙根分开)减少去骨量。
(4) 拔除与清理
用牙挺轻柔挺出牙齿,避免暴力。
刮净牙囊,冲洗术区,清除骨碎片。
3. 术后处理
缝合:复位龈瓣,间断缝合(必要时放置引流条)。
医嘱:冰敷减轻肿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及镇痛药。
避免剧烈运动、吸烟,24小时内勿漱口。
复查:术后1周拆线,监测神经症状(如持续麻木需进一步处理)。

4. 并发症预防
神经损伤:术前CBCT评估神经管位置,术中控制钻针深度。
邻牙损伤:避免去骨时误伤邻牙牙根。
术后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口腔护理。
5. 特殊考虑
深部埋伏牙:若牙齿紧贴神经管,可考虑转诊至口腔颌面外科,或在全麻下手术。
骨凿辅助:少数情况下可配合骨凿增隙,但需注意力度。
磨骨的关键是精准、渐进、保护重要结构。术前充分影像评估、选择合适的工具(如超声骨刀)、规范操作可显著降低风险。若术中发现复杂情况(如异常出血、牙齿移动困难),应及时停止并考虑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