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医托(即通过不正当手段诱导消费者进行整形手术的中介或推广者)通常为了高额佣金,会推荐利润高但可能并不适合消费者的项目,甚至存在过度医疗或虚假宣传的风险。以下是他们常推荐的几类项目及需要注意的陷阱:
1. 高佣金、高利润项目
注射类项目
玻尿酸/胶原蛋白填充:强调“无创”“即刻见效”,但可能推荐过量注射或高价品牌。
瘦脸针/除皱针(肉毒素):鼓吹“改善脸型”“年轻化”,但可能忽视适应症或注射风险(如肌肉僵硬)。
线雕提升:宣传“不开刀拉皮”,但线材质量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面部凹凸、感染。
手术类项目
鼻综合/眼综合:打包推荐多项手术(如隆鼻+缩鼻翼+垫鼻尖),增加费用和风险。
吸脂/脂肪填充:夸大效果(如“一次吸脂终身瘦”),隐瞒术后恢复难度或并发症(凹凸不平、栓塞)。
2. 炒作“网红项目”或新概念
“精灵耳”“小腿神经阻断术”:利用社交平台炒作非必要手术,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
“少女针”“童颜针”:包装成“抗衰神器”,实际成分或效果存疑,且价格虚高。
私密整形(如阴道紧缩、阴唇整形):利用隐私需求诱导消费,风险高且修复困难。

3. 捆绑销售或“低价引流”陷阱
“1元脱毛”或“999隆鼻”:用低价吸引顾客,到院后推销更贵项目。
“定制套餐”:声称根据需求设计,实则捆绑消费(如隆鼻必须搭配面部填充)。
如何避免医托陷阱?
1. 查资质:确认医院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具备《医师资格证》和《美容主诊医师证》。
2. 警惕过度承诺:如“绝对安全”“效果永久”“无恢复期”等话术。
3. 拒绝诱导贷款:医托常联合网贷机构推销“美容贷”,导致消费者负债。
4. 保留证据:保存聊天记录、合同、收费单据,以便维权。
提示:整形需基于自身需求,而非他人推销。务必面诊正规医生,评估风险后再决定。如果遇到强制消费或虚假宣传,可向当地卫健委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