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在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人中,年龄最大的是)
- 作者: 李皙宁
- 发布时间:2024-05-21
1、在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
1920年,一批满怀理想的中国青年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征途。他们远渡重洋,怀揣着学习先进知识、报效祖国的抱负,在异国他乡披星戴月地劳作和学习。
法国里昂成为了这群勤工俭学生的主要聚集地。他们白天在工厂劳作,晚上在学校学习。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在工厂里,他们学到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校里,他们汲取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开阔了视野。
李四光、蔡和森、陈毅等众多后来成为中国杰出人才的青年都曾是勤工俭学运动的参与者。他们在法国期间,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还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想,为他们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思想基础。
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知识和爱国情怀的青年人才,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它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先进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思想和社会基础。
如今,勤工俭学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世青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勤工俭学仍然是一种有益的经历,它能够培养青年的独立自主、吃苦耐劳和求知上进的品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人中,年龄最大的是
二十世纪初,大批中国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在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人中,年龄最大的当属刘运訚(1866-1941)。
刘运訚,字季清,出生于湖南桃源县。早年曾受清廷资助赴日本留学,主修农业经济。归国后,曾任京师大学堂农科教员、农商部特派员等职。
1919年,年过半百的刘运訚受商务印书馆邀请,赴巴黎筹建留法学生事务所。此举大大便利了中国留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刘运訚还利用自己在法国积累的资源,为中国引进了不少先进的农具和技术,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0年,随着赴法勤工俭学的高潮到来,年届54岁的刘运訚毅然决然加入勤工俭学的行列。他以身作则,白天在工厂打工,晚上坚持学习。他的勤奋和努力感动了许多中国留学生。
刘运訚的勤工俭学经历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他为湖南乃至中国的近代教育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